广告

《济宁市“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印发实施

2022/6/20 16:00:31   来源:中国山东网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6月20日讯 (记者 郝亚松) 今年6月25日是第32个全国土地日,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借此机会号召全民参与、人人尽责,共同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6月20日,济宁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济宁市“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暨耕地保护有关情况。

  “十四五”时期,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面临许多新形势、新使命和新要求。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加快自然资源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提供更加坚实的自然资源保障;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持续深化自然资源改革创新。编制“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将土地、森林、矿产、湿地等各类自然资源要素整体系统规划,对于推动济宁市自然资源高水平利用和高效率保护,全面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济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深度对接国家和省规划、对标先进地市、对内调研摸底,对市十四次党代会、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相关任务进行了细化落实,确定了“十四五”期间的全市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发展思路、重大举措和具体任务,并广泛征求了各单位及社会公众的意见。近日,《济宁市“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先后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后,由市政府印发实施。

  《规划》共三大部分、12个章节。

  第一部分。全面评估、系统总结“十三五”八大成效。

  一是改革创新取得突破。全面完成自然资源和规划机构改革。2016年9月全市不动产统一登记正式启动。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版图教育基地。二是规划体系日益完善。编制60项专项规划。三是要素保障持续有力。累计供应建设用地14万亩。四是耕地保护不断加强。全市耕地平均质量等别7.69,耕地质量进一步提升。五是林业保护成效显著。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六是矿业转型久久为功。完成治理历史遗留露天矿山7.75万亩,济宁塌陷地治理被列入全国10个生态价值典型案例之一。七是法治科技更加坚实。出台《济宁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建立一村一名自然资源咨询员制度。八是党建统领坚强有力。获得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青年文明号等称号。

  第二部分。提出“十四五”时期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规划》紧紧围绕“跨入全省第一方阵,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市,打造美丽幸福典范城市”奋斗目标,坚持“六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事业发展提供根本保证。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水平的标准,推进全民共享。三是坚持保护修复并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努力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四是坚持节约集约理念,推动资源要素由外延扩张型向节约集约型转变。五是坚持底线红线思维,严守自然资源保护底线,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六是坚持改革创新驱动,推动自然资源和规划领域改革不断实现新突破。

  《规划》确定“五个更加目标”。一是国土空间格局更加优化。二是要素保障能力更加坚实。三是资源保护修复更加有力。四是自然资源利用更加高效。五是治理管理体系更加完备。

  《规划》明确“八项重点任务”。一是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全面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南四湖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省重大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实施体系和管控制度,强化国土空间规划战略引领和“三线”管控作用,全力助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二是强化高质量发展自然资源保障支撑。聚焦全市“大抓产业、大抓先进制造业”部署要求,完善用地保障模式,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大力推进矿业绿色转型发展,全面提升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三是大力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治理,强力突破荒山绿化工程,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系统推进湿地保护修复,高标准推进矿山生态治理修复,统筹推进采煤塌陷地治理。四是全面严起来加强耕地保护。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坚决制止各类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坚决守住耕地红线。五是建设自然资源安全保障体系。系统抓好森林防火,全面抓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持续抓好地质灾害预警防治,强化安全预警,严守安全生产底线,坚决把灾害消灭于初始阶段。六是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核算、权利行使、收益管理等制度机制并抓好落实。七是强化自然资源数字赋能。建立自然资源监测评价体系,推进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推动基础测绘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自然资源领域科技创新。八是推进自然资源法治建设。完善自然资源督察和执法监管体系,加大普法宣传力度,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能力。

  第三部分。从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履职能力、健全实施机制、推进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实施的保障措施。

编辑:郑雨昂    责任编辑:温伟伟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