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打造“悦读空间” 迈向“书香之城”

济宁市图书馆新馆见闻

2019/10/11 11:39:00   来源:掌上济宁    

  读书能否成为一种风尚,关系和影响着一座城市的品位和风貌,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在儒家文化滋养、运河之水哺育的济宁,热爱阅读和崇尚文化已是广大群众的“天然基因”。

  这一点从济宁市图书馆的变迁历程便可窥一二。济宁市图书馆始建于1958年10月,历经一天门馆、红星路馆、常青路馆,到现在坐落于市文化中心的新馆,建筑面积也由最初的307平方米,逐渐发展扩大到现如今的29600平方米。从老城到新城,从百平米到万平米,济宁市图书馆以其开放、包容、丰富的阅读空间,为爱书之人撑起了一方天地,为城市文化点亮了一盏灯。“作为一个老济宁人,图书馆越来越高大上,不仅环境比以前好了很多,还增加了许多高科技的阅读设备。”在图书馆自修区,市民张先生称赞道。

  记者注意到,如今的图书馆,不仅是成年人的乐园,还是孩子们接受文化熏陶的好去处。“我喜欢图书馆,这里有许多我喜欢看的书,周末总会来这里看书学习。”采访时,一位北湖第一小学的学生告诉记者。

  “自2月1日试运行至9月底,共接待到馆读者753304人次,累计注册读者达61104人,开馆至今新增注册读者9056个,总借还量达到192万册。各类电子图书资源浏览下载量总计达488885册。网站点击量截止到9月19日达到38958次。”采访时,馆长马伟拿出一组详细的数据向记者进一步说明了市民对新馆的喜爱程度,新时代的济宁正以坚实的步伐迈向“书香之城”。

  济宁市图书馆新馆之所以如此深受广大市民喜爱,与其独树一帜的设计密不可分。新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操刀设计,以“学宫、辟雍”为设计理念,打造以杏坛为中心,自下而上形成由动到静,逐渐打开的十字对称中庭;并结合高台明堂、环形水系和园林再现辟雍形式,整个馆舍大气端庄,全面彰显孔孟之乡济宁的文化地位和作为知识圣地的图书馆文化职能。馆舍设计藏书量约100万册,现有文献70余万册,报刊900余种,阅览坐席1300余个,同时还与任城区图书馆、高新区图书馆及嘉祥县图书馆实现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和通借通还,为市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鸟瞰整座图书馆,尤为引人瞩目的是馆舍屋顶向外最大悬挑24米而形成屋檐,好似个巨大的“博士帽”,充分彰显着文化殿堂的庄重、典雅和高品质。馆舍的外墙设计也尤为考究,采用了双层幕墙体系,内侧是玻璃幕墙,外侧是陶棍幕墙,设计理念起源于古代的竹简,同时具备遮阳作用,外侧陶棍幕墙采用3种不同米黄颜色陶棍,形成旋转渐变的木色百叶,赋予了图书馆深厚而浓郁的文化韵味。

  “这些独特的设计元素既是这一建筑的亮点,也是施工建造的难点与重点。”采访时,济宁城投相关负责人表示,位于外侧的陶棍幕墙总长度为285.84米,总面积4745平方米,每面陶棍幕墙长度71.46米,高度16.6米。施工期间,为确保建筑整体稳定性,每根陶棍端部用角码固定在方钢上,使陶棍保持挺直,整片陶棍幕墙形成不同的渐变韵律,提升了建筑文化的可读性。

  “新馆落成启用后,我们没有停下创新前进的步伐,始终致力于重塑阅读空间、优化用户体验,构建令市民流连忘返的‘悦读空间’。”采访时,馆长马伟表示,开馆以来,图书馆有效利用文献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读书活动、为周边社区居民提供文化服务。除品牌活动“国学夏令营”深受读者喜爱外,还策划开展了 “沙画艺术展演”主题体验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朗诵大赛、“印象济宁”线上摄影大赛等活动,进一步发挥了图书馆在文化惠民公共服务中的作用,贡献了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在此基础上,图书馆积极开展学雷锋志愿活动,并形成常态化的活动机制。2019年暑期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从7月16日开始到8月25日结束,共面向全体市民招募志愿者6期,累计录用志愿者270人。志愿者们活跃在各个对外服务窗口,积极主动地提供各项信息咨询及书刊整理服务,为广大市民群众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编辑:胡高彤    责任编辑:温伟伟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