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济宁嘉祥:曾子故里脚下的“江北扫帚村”

2016/8/14 17:14:20   来源:中国山东网济宁频道     作者:郝亚松

 

“中国扫帚第一村” 嘉祥孟姑集镇前杜村

  中国山东网济宁频道8月12日讯 (记者 郝亚松) “中国扫帚第一村”,曾几何时,嘉祥县孟姑集镇前杜村还被人们认为是典型的贫困村,如今却因美丽乡村建设塑造的产业基地而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扫帚村,实现了群众脱离贫困的梦。嘉祥县孟姑集镇党委书记魏余峰说:“美丽乡村的建设离不开产业的支撑,群众要想富裕离不开产业,村集体要有收入更离不开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孟姑集片区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紧贴村内编织扫帚的老传统,打造了集生产销售一体的青竹扫帚基地。”

 

正在扫帚加工基地内打工的村民

 

正在扫帚加工基地内打工的村民

  产业兴 百姓富

  “怎么说呢,就好比十年前,变化是一个天一个地,现在不仅村庄变的漂亮了,老百姓也富起来了。”今年72岁的林大娘笑着告诉记者,青竹扫帚基地建设成立有四年了,周边村里大大小小的人们都跑到我们这儿来,现在仅仅外村来打工的人数就超过五百了,我想着从家里开个餐馆,这样也能增加一部分收入。

  “村里有着200多年加工扫帚的历史,之前很多都是在家零散着干,等编好了就拿到集市上去卖,除去进材料的钱和摊位费,一天下来基本剩不几个钱,现在收麦子又都开始用机器了,扫帚的销量就更不用说,后来也就慢慢的不编了。”林大娘无奈的说,“这两年镇里为了扶持壮大扫帚产业发展,成立了青竹扫帚合作社,每把扫帚比自己在家卖能多盈利三毛到五毛钱,很多人就又把原来丢下的技术拾起来了。”

  青竹加工基地的负责人杜彦玲告诉记者,2015年青竹扫帚合作社销售各类扫帚600余万把,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0%,年产值近亿元,带动周边群众就业2000余人,其产品通过网络平台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被誉为“中国扫帚第一村”、“江北最大扫帚产业基地”,预计今年能销售扫帚800万把。

 

岳连记正在扫帚加工基地内编织扫帚

  百姓富 乡村美

  “在家门口编扫帚,一个月就能赚一千多块钱。”8月11日上午,记者在济宁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嘉祥县孟姑集打造的江北最大扫帚基地内见到了孟姑集镇前杜村的贫困户岳连记。今年62岁的他,因前几年妻子得了心脏病,现在还背负着好几万的外债,尝试着出去找工作,但由于年龄太大,遭遇了几次挫折后,就留在了家里。

  据岳连记介绍,扫帚基地内的加工分为破捆、挑拣、对面、编织成品四步,每个程序都有着不同的工资,上到老年人,下到小孩都能干。而且干活相对较为自由,在基地内也行,拿回家也行,拿回家的工人需要把成捆的竹子原材料运回家,在基地内干活的按造程序分工拿工资。

  “我的是按件计费,主要负责最后的编织成品,一把扫帚能赚两块二毛钱。”岳连记笑着告诉记者。“因为我年龄大了,手脚不是太麻利,现在一天能边30多把,一个月能拿到一千七八百块钱,基地内熟练一点的工人能编45把以上,工资超过三千。”

  杜彦玲告诉记者,由于扫帚加工生产程序简单易学,所以目前已吸纳就业人口达到2000余人,不仅解决了我们孟姑集镇的贫困就业问题,而且带动周边乡镇贫困群众也走向脱贫致富之路。吸纳的工人优先考虑贫困群众,尽可能的提高工人工资。按照现在的加工生产工序,挑拣费是每件5元,加工费是每把2.2元,平均每人每天可以生产扫帚35把,一个月平均收入在2000元以上。

 

前杜村打造的“竹文化”长廊

  没有产业的美丽乡村不是真正的美丽乡村,只有让群众富起来的美丽乡村才是真正的美丽乡村。由此可见,产业的力量,不仅利在当前,更惠及长远。作为特色产业村,前杜村给我们启示,美丽乡村其美丽不止在于整洁靓丽的外部形象,更在于当地民众的获得感,以及行稳致远的内生动力。

编辑:郝亚松    责任编辑:温伟伟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